【妙玉篇·水观音】
姓名:不详
字号:法号妙玉,自称“槛外人”
身份及家庭成员:大观园栊翠庵女尼,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
外形:清丽脱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但是她是十二正钗之一,宝玉的诗作里也有“为乞嫦娥槛外梅”的句子,显然是把妙玉比作了嫦娥)
个性:孤高过洁,“放诞诡僻”(六十三回岫烟语)
爱好:
1、参禅礼佛。
虽无奈,也已经成了习惯。十七回有文字:“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到底这姑娘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
2、园艺。
四十一回中有文字:众人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
3、茶道。
四十一回里有著名的妙玉烹茶的情节,只是诸多线索却都透漏了作者曹雪芹对妙玉的小小调侃。比如煮茶用水按陆羽之言要“鲜活”,讲究用“缓缓流动之山泉”,妙玉珍爱不已的“雨水”、“梅花上的雪”看来风雅,其实正犯了“鲜活”的大忌;
还有她给宝钗用的bān(找不到那个字)瓟斝上曾有一行小字“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据《苏东坡集》所附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元丰五年壬戌“先生年四十七,在黄州寓居临皋亭,就东坡筑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是年三月,先生以事至蕲水观……七月游赤壁,有《赤壁赋》。十月又游之,有《后赤壁赋》。”可见,苏轼自元丰三年谪居黄州以来,失意仁途,绝无赴秘府赏玩珍宝之事。这么写的目的之一自然是很好到表现了作者对妙玉假意清高的小小批判,不以定论写人物,也是曹公创作的精要所在了。
优点:洁身自好
缺点:孤僻冷漠、自命清高
典型情节: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第一百十二回《活冤孽妙姑遭大劫,死雠仇赵妾赴冥曹》
造型品鉴:
官宦世家出身的妙玉独自一人在大观园栊翠庵内带发修行,是个正值青春妙龄的女尼姑。她的服饰在前八十回文字里没有具体交代,不过按照一般出家人的穿着,估计也就是一般的僧袍挽髻,倒是续书第一百九回《候芳魂五儿承错爱,还孽债迎女返真元》里曾经有一段细致的描写:“只见妙玉头带妙常冠,身上穿一件月白素绸袄儿,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拴着秋香色的丝绦,腰下系一条淡墨画的白绫裙,手执麈尾念珠,跟着一个侍儿,飘飘拽拽的走来。”
这一身装扮虽说比不上大家小姐,比一般尼姑可要漂亮多了,真应了岫烟对她的评价:“僧不僧,俗不俗”。
妙常冠是以软木为胎外蒙布帛的狭条形,然后再以两片相叠的巾帻覆在头上,后有长带垂下。因为中国传统戏剧《玉簪记》中尼姑陈妙常常戴这样的冠子而得名,是带发修行的尼姑们常配之冠,有时也搭配观音兜。
下面是一张戏剧舞台上的陈妙常,话说这个妙常冠实在很像一个倒扣的木碗——刘姥姥喝酒那个。
只是我找图的时候才赫然发现,木碗下面的扮演者可不是一般的小角色,乃是连战手下的大将朱婉清,也算一代奇女子了。连做省 时,朱是他的台湾省政府参谋兼台湾省 台北办公室主任,后来做到了中央电台董事长,现在正处于通缉中。
朱小姐是国立中兴大学中文系毕业,纽约圣若望大学东西研究所硕士,纽约大学历史系博士班进修。
她三岁学京戏,后来又跑去拜师学昆曲、歌仔戏,而且烧得一手好菜;夫婿何景贤,在公家机关担任高级公务员。朱婉清当年从行政院第六组起家,早年即是连战最仰重的幕僚,后来执掌“国家广播电台”兵符……
阿扁上台后,就把她抓了起来,理由是1000多万新台币的挪用问题。后来保释,马上去了洛衫玑:还有传说她已来到北京,和谢启大在一起。
怎么样?台湾那边的事,比一部《红楼梦》还要精彩啊!
魏春荣的《玉簪记》扮相。话说《思凡》与《琴挑》这两折戏的扮相实在是像到了找你妹的地步,所以楼主如果找错了图……也不妨碍啦,哈哈
这件的造型有点妙玉清冷的感觉
当然我们还要简单提一下外表上与妙玉特别相仿的陈妙常,这个和妙玉有着类似被迫出家遭遇的少女,她的故事在民间传说中充满了浪漫的反叛。
宋朝时候,金兵入侵中原,一个少女在逃难的路上和家人失散,不得已投到金陵白云观作了女道士,取名陈妙常。女观主有个俗家的侄子潘必正(!),上京赶考未中,落第后顺路到金陵看姑母,借住观中读书。潘必正暗与陈妙常相爱(过儿和姑姑即视感……),后被观主发觉,想尽办法阻止(郭靖和丘处机……),但两人真心相爱、牢不可破,老观主大怒,立即逼潘必正离开金陵去临安。在观主的严密监视下,潘必正和陈妙常连最后一面都不能相见,便被逼分开了。
潘必正走后,陈妙常心乱如麻,又悲哀、害怕,拿不定主意。她的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追上潘必正,从此脱离苦海,去过美满生活;一是割断情丝,从此苦修苦炼,永世过着孤独的日子。最后陈妙常拿出勇气,决定挣断枷锁,不顾一切,乘船追上了潘必正,两人在秋江上团圆了(赞!)。
这是我找到的当年小人书封面:
为什么我们要提《玉簪记》呢?读原著很细心的朋友一定记得在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里史太君曾经提到过自己从前听到的一些家戏:
贾母指湘云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众人都道:“这更难得了。”
这一段话中涉及的《续琵琶》的作者曾传就是曹寅,可见作者的确是在不经意间写进了自己当年曾经历的旧事。那么家戏中常见的《玉簪记》对他的创作自然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单看陈妙常与妙玉二人的法号装束,也知道曹雪芹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是有一定用意的了。
今天结束妙玉——又一个衣服特别少的,没有办法,谁让她是尼姑呢?还是接着上回没有说完的妙玉装束说下去,先引原文:
“只见妙玉头带妙常冠,身上穿一件月白素绸袄儿,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拴着秋香色的丝绦,腰下系一条淡墨画的白绫裙,手执麈尾念珠,跟着一个侍儿,飘飘拽拽的走来。”
妙常冠已经具体说过,再看她上身所穿“月白素绸袄儿”,其实是一件浅兰色的丝绸袄儿;
下身所系“淡墨画的白绫裙”——这是一件弹墨裙,又称“墨花裙”,通常以浅色绸缎为面料,制作前将布料展开,放上各种树叶花瓣,然后用弹墨工艺在花叶周围喷洒黑色,去掉树叶和花瓣之后,即显现出黑底白花。因造型生动,色彩素雅而深受广大妇女的青睐,尤其为士庶妇女所崇尚,清代时甚流行。这件衣服与宝玉的“锦边弹墨袜”、紫鹃的“弹墨绫薄绵袄”等都是一类衣物,极其淡雅;
外面罩着“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乃是兰色格子纹且镶有花边的长背心,腰间还系着“秋香色”,也就是黄绿色的丝绦;
若不是手中还拿有念珠,单看这:有袄,有裙,有背心,有漂亮的丝绦,全身主色调用蓝+白,再用黄绿色巧加点缀,再配上“飘飘拽拽”的行路之姿,哪里像是个修行的尼姑?寻常官宦女子,稍差一点的只怕还比不上呢。
电视剧中的妙玉造型与叙书里的这一段文字描写倒是比较相符的。
下图是妙玉的定装照,这妙姑上身着月白色小袄,外罩水田长背心,穿着白绫裙,腰间系着秋香色丝绦,手中拿着念珠。只是头上并未带冠,松松地挽着髻,裙上的墨画也看不清楚罢了。
扮演妙玉的姬培杰(后更名姬玉)气质冷凝,眼神清幽,对妙玉神韵的刻画十分到位。
水田衣我们已经很熟悉了,这种衣服原是旧时僧、尼的袈裟,上作方格界栏,如同水田,所以又称做“水田衣”。从王维诗“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的描述可以大致推断唐代就有人用这种方法拼制衣服。
水田衣明代时成为比较流行的“时装”,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而成,开始时还比较注意匀称,多将各种锦缎料事先裁成长方形,后来便不再拘泥,织锦料子、形状都各不相同。明朝末期的贵妇们甚至同样为了得到一块心仪的布料而不惜裁破整匹丝缎的做法。妙玉身为女尼,所穿水田衣主要做成了背心,即比甲样式,与明代华丽的水田长衣又有不同。
后来我们在电视剧中主要见到的那件水田长背心与拍摄定装照时所穿这件又有不同,如下图,整一个妙龄观音的模样,叫人想起宋代史浩的词作《如梦令》:
红杏白梨肌理。时样新妆淡伫。
真个是观音,少个杨枝净水。
欢喜。欢喜。尽此一锺醇美。
对比一下不难发现比第一件要清素了许多,整件背心用黑、黄、青、白四色矩形布块拼镶而成,略去了繁琐的刺绣和大量的装饰性图案,力求达到简洁、大方、素淡的效果,生活气息浓重的立领袄也改成了月白色交领的僧袍。腰间的丝绦没有了,裙上是空白一片的洁净,头上佩带的妙常冠更增了几分飘逸的秀色。这一系列的改动都更好地衬托了妙玉个性中的清冷一面。
有时下身也如芳官一般穿裤。
这个爱美爱到入佛门却不肯剃度的好女儿,更多时候只是水墨画就的一尊观音像,清高避世,却并非死心潜修佛理。从她把玩古董、细烹新茶的做法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她的生活同样在寂寞中充满了自娱自乐的诗情画意。
有人说她就是出家后的黛玉,仔细想想,这二人的小性孤僻的确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黛玉是冷中有热,对自己所喜爱的一切,黛玉永远都是真情流露的,也因此而赢得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真爱;妙玉却是除了对带宝玉外很偏激地一冷到底。可怜的姑娘,年纪轻轻已经置身佛门,她是用着程式化的苦修一点点磨灭了自己的热情。她自称为槛外人,却将自己困守于一个栊翠庵之内,她的青春也正如庵中的胭脂红梅一样,在最寒冷的季节绽放,在虬结苍劲的枝头度过了自己最寂寞的华年。
从剧照来看妙玉被劫的戏肯定是拍了的,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删掉,也不知有没有重现荧屏的一天。
前面提到妙玉穿了一件“月白素绸袄儿”。月白色到底是什么颜色?这两天好多人有疑问啊,我们就来说一说吧。
月白又叫鱼白,在中国过去的色彩系统中,是一种既接近于白色又接近于蓝色的浅蓝色。史记封禅书有云:“太一宰则衣紫及绣。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太一宰们是不可以穿白色衣服的,此处的月白即指浅蓝,月白色名称也源于此,可见最早是用在朝服上。
用浅蓝色做朝服,清代有相关记载。按清朝《大清会典》规定,皇帝的朝服一般“色用明黄”,还用于御殿朝贺及地坛祭地、先农坛和祭太庙等场合。至于其他颜色朝服的穿用,则在祭天和天坛祈谷时用蓝色,日坛朝日用红色,月坛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蓝。
下图是皇帝夏朝服之夕月礼服。
下图是一件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应该是最符合定义的纯正的月白色。
这是一件钧窑月白渣斗式花盆,颜色比上面的要深一些,不过也可以称做是月白了——很像我们前一段时间说的雨过天青是吧。
下面是一件唐三彩熨斗,乾陵陪葬墓之一懿德太子墓出土,共计三件,下图即其一。相关介绍文字如下:
该熨斗头部呈圆盘形,板沿,宽1厘米,平底,腹微鼓。上口径9.2厘米,深3厘米,一侧有长直柄,柄长5厘米(修复后),重约100克。该熨斗通体施月白色底釉,上点以绿斑,并夹杂赭釉色。这种点彩工艺在唐三彩中运用比较广泛,点施的彩斑在色底上交融汇合,流淌自然,产生五彩斑斓的效果。唐三彩釉质为铅釉,流动性良好,可以均匀覆盖器物表面,冷却后清澈透明,平整光滑,光彩照人,玻璃质较强,但不足之处是硬度低,化学稳定性差。图中这件三彩熨斗表面光泽较差,当是1000多年在墓中受到水土和各种矿物质沁蚀的结果,但由于该熨斗器形完整,做工精良,所以仍不失为一件唐三彩精品。
《红楼梦》里真正写到月白色衣服有两处,一是凤姐,没有办法,她要扮贤良害尤二啊,原文如下:
尤二姐一看,只见头上皆是素白银器,身上月白缎袄,青缎披风,白绫素裙。
很多人曾经认为凤姐穿的应该是绿色披风和白色缎子袄,其实不是的,她最爱红配绿,几乎不穿白衣,这次穿白色裙子也是作样子给二姐看,电视剧里给她配了一身的深色靛蓝,压银色边,素净之外又加稳重。是个改编比较成功的造型。
还有一个就是续书里的妙玉,已经写得差不多了,就不多发了。
当然,以上说的月白色都是古代人们的习惯,现在呢?月白色的定义也不那么死板,有时候微微发黄的本白色或者透明度不太高的缟白色也可以称为月白色了。比如我找到了一段关于山西美食“闻喜煮饼”的介绍文字:
闻喜煮饼有着山西“饼点之王”的美誉,煮饼在明末就已有名气。从清朝嘉庆年间至抗日战争前的300年间,闻喜煮饼不仅畅销于天津、北京、西安、济南、开封、太原等内地城市,而且闻名于上海、广州、海南等地。晋南的一些县城和大集镇,一般经营食品的店里,都挂着“闻喜煮饼”的幌子,作为招揽顾客的名牌。
鲁迅先生在小说《孤独者》中有“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的字句,可见闻喜煮饼确实声名远播。煮饼是一种油炸的点心,在晋南民间把“炸”就叫“煮”,炸油条都叫作“煮油条”。闻喜煮饼形似圆月,由于外皮粘满白芝麻,所以外观是月白色。掰开两半,外皮可拉出3-6厘米的一窝金丝,吃到嘴里,酥沙松软,不皮不粘,甜而不腻,食后回味,有一种松柏的余香。闻喜煮饼至今仍是老少皆宜的一种大众食品,在双合成等饼店都很常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