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友给我留言三次,空间里两次,贴吧里一次:
请问姐姐最后一张三春截图中惜春妹妹梳的是什么头?真别致。能不能就人物发型也写个专门帖?虽然之前也穿插讲到了一些。呵呵,贪心的说。
姐姐,我是楼上的,终于等到姐姐放假了……能不能回答一下我的问题,惜春妹妹梳的什么头啊?
————————————
这个妹妹的问题问了有一段时间了,不能再拖了,今天就是写到天亮也要写出来!
这个发型其实是中国很传统的发型之一,灵感据说来源于小羊的角——开个玩笑。这么说吧,它标准的称呼应该是总角,一般用于年龄较小的女子梳理,是过去8-14岁左右的少年男女通用的发型,也是孩子们尚未成人的一种标志。《诗经》有云:“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西游记》五庄观里有两个小道士清风和明月,也梳这种发型(参见老版西游)。
当然,这么美的发型最终还是要归小美女们的,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它也有了不同的形状和名称。但是不管形状怎么变,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一定要把头发先分成左右两部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梳高盘结于头顶。
如果梳的是髻而且高,就叫丫髻,取其形似字“丫”之意;如果是将头发梳成了辫子盘绕于头的双侧,就叫鬟髻,取其鬟内中空如环之意。这也是为什么过去的小丫头又叫“丫鬟”的原因,有的时候人们为省事写成“丫环”是不大合古语的。唐代还有一种,把头发分好后尽量往下梳,就叫双垂髻了,其实还是一样的,位置高低不同罢了。
来看图,左边是丫髻,右边是鬟髻,这些陶俑的五官不大柔和啊,有点恐怖……
下面那张是双垂髻。
再来看同类历史剧中的丫髻和鬟髻:
丫髻篇
冯宝宝大美人的武则天少女装造型——这位美女真是演艺界少见的珍宝级人物,刘德华曾评价她:冯宝宝最厉害,一天赶九场戏,早上还是阔太太,晚上又扮回落难小姐,一会儿是民国女学生,转眼又成了杨贵妃……
舒畅小美人的宛如造型,天生丽质的小姑娘。
有网友和我辩过说舒畅梳的应该是两把头——又叫把子头,大拉翅,典型的满族发型。可是舒畅饰演的角色是生活在顺治时期,其时满清入关不久,剃头令搞得人心惶惶,为了安抚黎民,政府曾有“女留男不留”的诏令,即女子可以保留明代服饰的特点。此女生父鄂敏,是满族人,母亲却来自江南,出身汉族家庭,而满族贵妇小姐们最喜欢赶时髦了,尤其喜爱汉人的服饰。从这些线索看来,舒畅不是没有可能梳汉人髻的——其实这只是一部泛泛的清宫剧罢了。这张图片,才真叫做“明眸皓齿”啊。
冯宝宝的西施造型。这个丫髻的外形形象十足,有人会嫌忒尖了些,其实是因为它同时还融合了惊鹄髻的特点——当然,犯了致命的错,因为这两种发型流行的时间都是大唐,春秋时的西施是不可能梳的。
附:惊鹄髻
也就是小太平梳的双丫髻,貌似影视剧中还都不算太尖的。
下面是鬟髻了。
潘迎紫版的武媚娘,又一个厉害的大美人。我是小孩时她就那个样;我不再是小孩时她还是那个样;我现在都有小孩了她依然是那个样……同样是女人,没有天理啊……顺便说一句,港台那边早期在发型上做得还不错的。
已知天命的刘晓庆阿姨版的武则天——撇开此人不提,当年的《武则天》造型是毛戈平,服装是徐才人李建群,我极喜欢的两个人才。记得当时刘女士年已不惑,却在这二人手中起死回生般复活了……
还是宝宝姐——娇憨啊,觉得这两个字简直就是为她造出来的。这个发型的标准全称应该是双鬟望仙髻.取其轻盈秀美飘然若仙之意。
如果年轻五十岁,宝姐姐的不二人选!
这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的唐彩绘双鬟望仙髻女舞俑。
再来说双垂髻。这是至尊红颜里杨童舒的唐代侍女造型,一点儿也不含糊,相当简练成功。而且身上的襦裙和小太平那件一样款式,标准的唐代少女装。
提到那部《至尊红颜》就想起它离奇的情节,荒诞的人物和无聊的对白。奇怪的是,里面的唐宫女子发型倒是大都规矩,除了杨姐姐,剧中还出现了唐时极流行的乌蛮髻,据说创始人是深得杨贵妃宠爱的歌女谢阿蛮,故有此名,又称蛮鬟髻。
有点不好意思的是,梳乌蛮髻的是剧中的东施,我找遍网络只有这一张,只好让大家先将就一下了。大家也可以回忆一下她的芳容……
同样的蛮鬟髻青女也梳过,中规中矩。唯一叫人意外的是她扮男装,貌似不合理的说,因为这是女子专用的,类似的男子发髻秦代的兵马俑们倒是梳过……
也有朋友问这些漂亮姑娘们耳侧垂下的小发辫到底叫什么?很难的一个问题呢,因为正常情况下旧时女子是很讲究仪表的端正整洁的,根本不允许有凌乱的发丝,《红楼梦》里有一节提到一种独特的梳发用具叫做“抿子”。原文如下:
只听“咕咚”一声响,不知什么倒了,急忙看时,原来是湘云伏在椅子背儿上,那椅子原不曾放稳,被他全身伏着背子大笑,他又不提防,两下里错了劲,向东一歪,连人带椅都歪倒了,幸有板壁挡住,不曾落地。众人一见,越发笑个不住。宝玉忙赶上去扶了起来,方渐渐止了笑。宝玉和黛玉使个眼色儿。黛玉会意,便走至里间将镜袱揭起,照了一照,只见两鬓略松了些,忙开了李纨的妆奁,拿出抿子来,对镜抿了两抿,仍旧收拾好了,方出来,指着李纨道:“这是叫你带着我们作针线教道理呢,你反招我们来大顽大笑的。”李纨笑道:“你们听他这刁话。他领着头儿闹,引着人笑了,倒赖我的不是。真真恨的我只保佑明儿你得一个利害婆婆,再得几个千刁万恶的大姑子小姑子,试试你那会子还这么刁不刁了。”
看到了吧,是用抿子抿头发,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不让头发乱。对了,还得插一句,恰好也是一个网友问到的,尤二姐所说的“头油”是什么东东?
这个好东西可是要和抿子搭配用效果才最好的。头油者,即我们当今所说的摩丝是也。古代不分男女皆留长发,打理时必备定型之物,于是就有了头油。《唐书》中记载:“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头膏”即头油,这个记载讲的就是当时的习俗。
头油中最好的是刨花油,即用刨花——哎呀真是琐碎可又不得不说,就是木匠们做活时用刨子刨下的卷曲小木条——泡制的一种液体,说是油,也只是取其黏性强可使发丝不凌乱之意,其实它可一点都不油!
这个我是知道的,妈妈做美工,小时侯我常到剧院后台玩,看那些叔叔阿姨们包头勾脸贴片子。然后那么巧,我外公是木匠!所以妈妈常常就是收了一大堆的刨花到后台,干嘛?用开水泡。记住,一定得是开水,要泡足半个小时。如果你有空,也可以用冷水泡上一两天,等水起了粘性就可以用了。
刨花油最好的是用榆木泡制的,用它梳头发贴片子不仅定型效果好,而且环保卫生绝对无残留不伤手,那个头发呀,梳出来油光锃亮,顺滑服帖,还不黏腻不沾灰尘,摩丝啫喱什么的根本没有办法比的!到现在我还记得那种新鲜刨花泡滚水时发散出的独特的香气……回顾一下先……五秒钟……十秒钟……美好的童年!
头油老字号,近两百年历史的扬州谢馥春桂花油——记不记得湘云念过:“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讨桂花油?”
桂花油首先是用到了桂花香料。桂花是百宝树,叶子常青可观赏,花香馥郁可怡性,花朵可以提取香精,糖腌后可以食用。桂花油和刨花油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属于民间的,前者则是经过精心配制的,一般原料有甘油、白油、香料,有的有天麻子油,或者芝麻油!我妈妈说香倒是香,就是不如刨花油清爽。
有了刨花油再来说抿子。它其实是一种小刷子,有大有小,通头就用大的,还有刷眉毛的小的,类似现在姑娘们用的化妆刷。过去的女孩子就是用这样的抿子蘸着刨花油,一点点梳出了纹丝不乱的发型。张爱玲《连环套》里写霓喜被打有如下情节:
雅赫雅叉着腰笑了,又道:“有湿气的我不要。”那妇人将霓喜向椅子上一推,弯下腰去,提起她的裤脚管,露出一双大红十样锦平底鞋,鞋尖上扣绣鹦鹉摘桃。妇人待要与她脱鞋,霓喜不肯,略略挣了一挣,妇人反手就给她一个嘴巴。常言道:熟能生巧。妇人这一巴掌打得灵活之至,霓喜的鬓角并不曾弄毛一点。
练就的手艺,凌厉而老辣。除了“但手熟尔”之外,刨花油功不可没。
来看下故宫珍藏的抿子梳子们,以下文字来源于刘宝建为故宫博物馆撰写的文物词条,也可参见《紫禁城》期刊2005年第四期刘宝建《清宫帝后组合梳具》。
象牙描金带彩什锦梳具,清晚期,盒高3.7cm,长29.2cm,宽20.7cm。清宫旧藏。
此套梳具为广东制作,由25件构成,计有梳子9把(最右侧)、竹篦2把(中间右侧)、剔篦2把(中间中部)、胭脂棍2根(中间左侧圆形呈玄色的那对)、扁针2根(最下面的)、大小刷子8把(剩余的。其中最左侧的就是抿子,又称刷子)。
其中长方形梳子的梳齿多达60个左右,另有月牙形梳、把梳、篦形梳;竹篦的篦挡为牙质,篦架为木制;2把剔篦一为长方形木柄,一为象牙柄,一端均衔接7齿;扁针为象牙质,两端为半圆形;胭脂棍是红木圆棍,首端镶烟嘴式象牙头,内填红绒。这些梳具上大多描金彩绘凤纹、云蝠、菊花、莲花、石榴、桃、寒梅、八宝、山水、楼阁、鱼舟等图案。
清宫后妃以梳“两把头”为时尚。当满头散发时,长方形梳子可大面积通发;在梳两把头至垂于颈下的燕尾时,中等的月牙形梳子较为合适;梳至发梢、鬓发时宜用八字形把形小梳;当时人们很少洗发,篦子用于篦去头皮的污垢;剔篦是剔除篦子污垢的工具;刷子也称之为抿子,用于抿发。
过去多讲究头发光洁平整,在梳理头发时,须用抿子沾浸泡了数日发粘的刨花水边抿边梳,梳理的头发方符合审美要求。抿子中也有用于描眉打鬓、或用于沾胭脂在两颊涂红的,还有刷扫梳发时落在脖子、后背等处污物的;扁针用于掖外露的碎发或拨缝隙。每当后妃插戴簪子、头花等饰物,若直接插入易将头发弄乱,因此插戴前用扁针在所戴部位拨出缝隙,将头饰插入后再撤出扁针;胭脂棍是面部化妆时用于点唇的。
后妃梳完头,必用胭脂棍沾胭脂,先将唇部轻轻涂抹,最后以下唇中线为中心,点一醒目的红圆点,美其名曰“樱桃口”或“樱桃唇”(就是僵尸剧里女尸们的造型,港台僵尸片造型几臻化境!先寒一个)。
介绍完抿子和刨花油,再往前接上文。旧时姑娘们头发都是很整齐的,那么耳边的小发束是怎么回事?就是“垂髫”了。这也是一种尚未成年的标志,男女通用,比如宝玉就有,贾环有,贾兰有,薛蝌有,凤姐的小跟班彩明也有——这是爷们班的,如图:
贾兰。到头谁似一盆兰啊!可惜87版把兰小子淡化到了几乎不存在的地步,这对母子的结局也未做具体交代。
彩明,无论何时出场,要么念花名册子,要么念花神册子,故曰彩明(采名)。
环三爷。都说当年挑宝玉不容易,为什么没有人体谅我贾环呢?难道长成这个样子就容易了吗?咬牙ing……切齿ing……
薛蝌——真好秀丽人物!一直把这位薛蝌认做小秦相公,如此风流俊秀,怎一个媚字了得?
顺便说一下,八七版的秦钟是由师玉娟反串的,因为角色和宝玉的关系暧昧导致了拍摄过的镜头竟然被删减了——文学的历史竟然也这么惊人的巧合!当年畸笏叟命令曹雪芹删去他姐姐淫丧天香楼,三百年后小秦相公的出场竟然也未能逃掉被删除的命运,都因一个“情”字,可见害人不浅!
这是八七版红楼梦被删掉的十分钟片段,分三场,第一场就是宝秦初会;第二场林妹妹死后宝玉歇斯底里失魂落魄地狂奔找寻,看得我肝肠寸断;第三场是探春远嫁登舟的镜头,有前来接应的番王迎亲队伍,都很珍贵,就是质量不太好。前四十秒钟是没有声音的。【http://v.ku6.com/show/hcDGsSpCF_OjFuoK.html】
当年的红楼梦连环画倒保留了小秦相公的画面,两张珍贵的黑白剧照。
这是1987年国庆前夕播出的剧组联欢会,这个节目的名字叫《真假宝哥哥》,表演者除了欧阳和晓旭,最右的那一位有说是利智的,也有说是师玉娟的——个人感觉像师玉娟。
接着说女子的“髫”。姑娘们就不用说了——图都不用上的,从林妹妹开始,湘云、宝琴、岫烟、惜春、晴雯、袭人、紫鹃、彩云、金钏、鸳鸯、司棋……几乎个个都有!
其实从姑娘们的造型来看,垂髫的年龄意义已经不大,更多的是装饰了。一般成亲之后可以不再“垂髫”了——偏香菱就有,为什么?她年龄小啊,别看她是全书众多女儿中较早出嫁的一位,可是刚成亲那会子她可是“才留了头”的小丫头(清代不论男女,刚出生时都要把头发剃个精光,到大约六七岁时开始留头发,先留顶心的,再留边上的,“才留头”并非刚开始之意,而是指头发刚长齐)。她可以用,还有两位也享受这个待遇,是谁呢?请看下图:
娇滴滴的秋桐小姨娘;火辣辣的多姑娘(一说灯姑娘)。
只是她们留的已经不叫“髫”了,因为髫一般是留在耳边的。她们的是梳在脑后,叫“垂髾”,乃魏晋时就有的发型,如下图。
这个美女的发型一下子解决了两个难题,她可是又有“垂髫”,又有“垂髾”。怪不得湘云要说“是真名士自风流”了,魏晋的名士们不仅男子洒脱,女子好像也特别妩媚。
这种发型一直影响到解放后。老电影《王贵与李双双》里李的发型后那一绺头发的前身也是它。这就是已婚女子的标志了,也是劳动妇女的象征。
但是,须知在《红楼梦》的时期,如果已经不是姑娘而依然留这样的发型,常常是有一定的贬义的,如多姑娘之风流,如秋桐之剽悍,有了那一缕青丝,真如锦上添花,风韵立增!
让李双双为我呐喊一句吧:
四姑娘的发型就是双丫髻加小垂髫。
这么回答,匿名的朋友满意了吗?常来啊!
@钟灵玉秀:
姐姐,我记得花鈿是粘在脸上的一种面饰,可是从姐姐的文章来看,似乎认为花鈿是一种头饰。香妃那张也算两把头吗?看不出来头发有左右分过。另外,姐姐有发架的图吗?想看看:)
@叶康翡翠:
这里的“钿”,和我们常见“翠钿”、“金钿”、“花钿”等似乎是一笔牵缠不清的帐,你能注意到真的太好了。下面我们来说说“钿”到底是什么。
钿,从金,按照汉字构字方法,它是和金属有关的。新华字典上标注它的读音有两种:diàn和tián,读前者diàn的时候有三种意思:用金翠珠宝等制成的花朵形首饰;贴在鬓颊上的花形薄金片,也称花钿;以金银珠宝介壳镶嵌器物。读后者tián的时候,方言中指钱币。
我们这里探讨的钿肯定不是后面两种,所以首先把“钱”和“镶嵌”的概念抹去。结合很多遗留史料来看,“钿”既可以是首饰,也可以是面饰。
我们先来说它作为面饰的由来和特征:
花钿,又叫“花子”、“媚子”,一般施于额心,刘禹锡曾有诗句“垂带覆纤腰,安钿当妩眉”,其前身应该是大家熟知的额黄,即花黄,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木兰诗》里便有“对镜贴花黄”的说法。当时佛教盛行,爱美求新的女性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就是指额黄。
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介绍它的由来:南朝《宋书》中写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因为梅花落额上,竟至多日不堕。宫人们瞧见,觉得好看,便纷纷剪梅花贴于额头。这种梅妆很快就流传到民间,女子争相效仿。后来形状和质地有了大的扩展,就形成了花钿这种独特的彩妆。花钿亦可丹脂点颊,称为“面靥”或“笑靥”。至唐朝时,这种妆饰正式达到了运用的高峰。
花钿色彩上一般有红、绿、蓝三种,如下图莫高窟壁画所示的晚唐女供养人所贴即为红色。
这是新疆出土的女木俑,穿高腰襦裙,披帛加肩,额点红色花钿。
绿色花钿又称翠钿,高中时我们都学过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面有“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一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南北朝民歌《西洲曲》里也有“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宋徽宗摹张萱的《捣练图》中,女子所贴即为绿色花钿。我们对唐代那种直领高腰襦裙的认知应该就是从这样的历史图卷中来的。
黄色花钿是最普遍也最流行的,如温庭筠有句“扑蕊添黄子”即为黄色花钿。《簪花仕女图》中美女们的花钿便是黄色。
花钿样式繁多,质地也丰富广泛,从一个红点到各种复杂图案,从金箔片、彩纸到珍珠、鱼腮骨、鱼鳞、螺钿壳、云母、翠鸟毛……一应俱全。《宋史》中有记载:淳化三年,京师里巷妇人竞剪黑光纸团靥,又装镂鱼腮中骨,号“鱼媚子”以饰面;宋代陶谷所著《潸异录》中甚至有记载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用蜻蜓翅膀做花钿,多么轻盈浪漫!
下面是一位高手绘制的各类花钿图样和相关历史背景。
各式贴花钿在贴用的时候要用到一种呵胶,据说是用一种牛鱼鳔制成,呵气即黏,有似今天我们用的邮票后所涂的特制胶类,卸妆时用热水敷软即可揭下。伟大的发明! 现在演员拍电影时粘胡子用的不知道是不是这种胶?还是胶水?哈哈。
当然,它更多时候是作为首饰出场的:《长恨歌》提到过“花钿”——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很多人以为它应该是面饰,但是却忘了面饰那么小,无人收也很正常,所以很有可能是大的金质首饰;也有一说指应是面饰,花钿原本贴于额上不易掉脱,而最终“委地无人收”,极写扬妃临死惨状。
紧接着后面就提到了“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金钗和钿合(通“盒”,参见杨修那“一合酥”)各留下一半。可见这其实是一套漂亮的带精美包装的黄金首饰。
下面是影视剧中的杨贵妃们:
《杨贵妃》里的周洁。真是绝色!所谓“侍儿扶起娇无力”是也。
《唐明皇》里的是林芳兵。不能不承认,有时候女人的丰润也有一种叫人无法抗拒的美,而且更明艳大气。
这张瘦了些,额间是梅花妆。
黄梅戏皇后韩再芬的杨贵妃——她和马兰真的很相似。
何晴的大周后,记得当时的小周后是黎燕珊。
刘涛的大周后。发型很别致,诃子裙装很精致,假如去掉头发后的“屏风”(?),擦去胸前的文身会更好。
满八旗贵族妇女平日梳旗头穿朝服时戴朝冠,穿吉服时戴吉服冠,还有一种类似冠的头饰,是在穿彩服的日子里戴的,叫作钿子。钿子实际等于是一种珠翠为饰的彩冠,前如凤冠,后如簸箕形,上穹下广,以铁丝或藤作胎骨,网以皂纱,或以黑绒及缎条罩之。戴在头上时,顶往后倾斜。前后均以点翠珠石为饰。我记得陈秀珠在金枝欲孽中戴过一顶,只是我下的剧被病毒吞了……
上面这顶点翠嵌珠宝五凤钿很自然地让我们想起了凤姐佩带的朝阳五凤挂珠钗,按照人民文学出版社82年版的《红楼梦》注释,朝阳五凤挂珠钗是“一种长钗,钗头分做五股,每股一只凤凰,口衔一串珍珠”。
——钗有多长?如何竟能够分做五股?且每股还有一只凤凰?凤凰口中还要衔着珍珠一串?钗是用“挺”来承重的,如果真的这个样子,那“挺”得有多粗?
所以启功先生曾在他的《读红楼梦札记》中指出,朝阳五凤挂珠钗的形制应该是参考了清代首饰钿子。因为清代钿子也有规定,皇族用九凤,命妇五凤,称“朝阳九凤钿”或者“朝阳五凤钿”。当然,这也只是一个观点,但至少说明了曹雪芹的创作是受了周围环境极大影响的。
当时的报道。原来真假宝玉那个是利智啊,楼主眼神不太好……
真假宝玉小品中的黛玉烟熏妆扮相。好像当时有不少人以为这是定妆照,反响挺大的,哈哈。有网友还记得这个小品中晓旭的一句台词:“一个宝哥哥就让我流了那么多眼泪,现在来了两个宝哥哥,叫我怎么哭得过来呢?”
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这个小品,主要是讲宝玉穿越到了现代,先是遇到了卖包子的元春,大姐姐教育他现在要自力更生。元春还告诉宝玉林姑娘现在在作协,宝玉不解,做鞋?那不是三妹妹做的事吗?
黛玉和惜春也登场,两人坐在一张书桌前共看一本《诗刊》,一起探讨。宝玉翩翩而来,她们两个好像刚好读完,掩卷起身就走了,对宝玉视而不见……没图
结局好像是宝玉追着黛玉和惜春而去,宝姐姐着时装华丽登场,职业还是玩具设计师,拦住宝玉对他说:“宝玉!你要去哪里?我等了你两百多年!”宝玉还很不耐烦。
最后还有凤姐和迎春。凤姐成了导演,迎春则是医生,还治好了林姑娘的病。
谢幕。
上面的报道说【这台晚会由中央电视台、香港亚洲电视台、中国广播影视杂志主办,将于10月03日晚在大陆、香港同时播放】。这么说应该是有留底的!如果大家像老板西游迷一样聚众向央视反映一下,他们会不会顺应民意去找一找当年的录影带?
这是牛群和谁在说相声,出了个谜语:王熙凤扶着林黛玉,打一人名——王扶林,哈哈。
刘姥姥:“这酒怎么这么多泡沫?”
有人回忆中有这样的片段“王熙凤表演了一场凤姐宁府理家训丫头,邢夫人客串了一下丫鬟”。这是让阿凤报仇吗……
袭人袁枚和平儿沈玲演了段京剧《盗魂铃》——袁枚是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沈玲是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的,没想到两人京剧也能来,多才多艺呀。
史湘云郭宵珍与贾瑞马广儒表演了黄梅戏《天仙配》,他们两个和袁枚好像是一个剧团出来的。郭宵珍拍完红楼梦后想留在北京,却因为文化课十几分的差距接连与中戏北电擦肩而过,家境问题又不允许她自费旁听。回家后郭宵珍痛苦地烧毁了三年来在剧组写的所有日记,一年没有出家门。后来她结婚生子,依然放不下心里的梦,于是全家搬来北京蜗居,奋斗几年依旧不得门而入,最终仍是带着失落重返故乡,又回到了黄梅剧团。二十年后红楼儿女重聚,郭宵珍又出现在大家面前,历尽生活沧桑而笑容依旧,谈起往事已能淡然处之:“人都有梦想,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成功与否,而在于自己当时有没有努力去实现它。”
已从台前转到幕后的郭宵珍
马广儒与马兰搭过西厢记,张生扮相极为俊美。后来红楼梦剧组海选,马广儒求宝玉一角而不得,最后演了贾瑞。可他揣摩贾宝玉多年,入戏太深,已成心结,又岂能轻易解开?接着拍戏期间父亲突然辞世,后又与女友分手,接连打击让马广儒渐渐嗜酒如命,三十二岁就撒手人寰。他去世后被安葬于安徽五河老家的原野里,陪葬的是他生前最爱的两件物品:一部《红楼梦》和一支洞箫。
经楼主查考,和牛群说相声的貌似是李立三;第四张图是众多香港艺员也来献礼演出,左二是利智。
后台图。和陈晓旭合照的是金丽红——现在是出版界的大姐大
后排右一牛群,右二李立三
还有十几贴才翻页,再来八点边角小料。这是当年陈晓旭和邓婕拍的一个红楼梦酒广告,略囧。先放地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xNjMzNDQ0.html】
先是酒被一只纤纤玉手推到画面中央。别告诉我玻璃杯里是酒……
两人对坐。那盖碗也太不讲究了,连个花都没有
林妹妹默默无语。
凤姐儿突然展颜一笑。
林妹妹疑惑地看了她一眼:?
然后这个广告就结束了
然后进入第二部分,两人穿越到尼轰,还是延续了一全景两特写的极简拍摄手法。
林妹妹用眼神示意:可以开动了吗
凤姐摆出了一个“どうぞ”的表情
最后现代装,中间还插了一排酒的镜头,上面贴的是刘旦宅的画,不知道拿到授权没。又想起当年中国联通擅自把十二钗画作制成电话卡被刘旦宅状告索赔的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