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鹞北鸢考工志】(传为雪芹佚稿《废艺斋集稿》之二)
前段时间家人和朋友知道我对《红楼梦》有兴致,就开始帮我搜集各类资料。爸爸的一个不太熟识的旧日同事不知道怎么也晓得了这件事情,昨日特意来访,赠书两本,一是《中国祥瑞象征图说》,一是《曹雪芹风筝艺术》。他坦言也是从书店朋友那里得来的礼物,可自己又不是很爱这个,放着也是收坏了,干脆转送给我,说不定还能发挥些作用。
执册在手,感动之极。的确是两本好书,前者可帮我辨别很多传统图案;后者虽说帮不了太大的忙,却实在是一本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书。因为这本书的原型,来源于一本叫做《南鹞北鸢考工志》的风筝艺术典籍。据说,它的作者,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曹雪芹。
说到这里,有些朋友的眼睛可能就要瞪大了:怎么?曹雪芹还有别的作品吗?
我和大家一样,两三年前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也是唏嘘不已。不过目今红学界嘈嚷喧杂,各种学说壁垒对峙,连《红楼梦》是不是曹雪芹的著作都大有争议,一本小小的风筝书籍,真伪与否,自难定论。《曹雪芹风筝艺术》一书的作者是风筝艺术大师孔祥泽老先生,是目前国内唯一亲眼见过《南鹞北鸢考工志》及其他七本据说也是曹氏作品的见证人,在书中他交代了当年亲见此书的经过:
那是在1943年,当时的孔先生还是学生,师从一位名叫高见嘉十的日本教师学习绘画和雕塑。一日高见致电孔,说是发现了一套专讲风筝艺术的奇书,要孔前去赏鉴。于是孔祥泽与当时的一些书画、风筝名家如赵雨山、金福忠、关广志、金仲年、杨啸谷等便有幸亲睹了这一传世奇书。
此书原本是一套共八卷,全称叫做《废艺斋集稿》,是一套介绍民间手工艺技术的妙书,八卷内容分别为:
第一册名为《蔽芾馆鉴印章金石集》,专讲金石图章的刻制;
第二册即为《南鹞北鸢考工志》,讲各式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的,配有歌诀和彩图;
第三至六册名已无考,大致有:1、编织工艺,专为盲人所写;2、脱胎手艺,也是为疾废者所写;3、织补类和印染类;4、雕刻竹制类和扇骨类。
第七册名为《岫里湖中琐艺》,讲园林布置,并附有曹公手绘的八十一处胜景,巧妙绝伦;
第八册名为《斯园膏脂摘录》,讲饮食风物,除一般烹调方法外,另有介绍相关调料、香料等的配置方法的内容,全面又丰富。
——这其实就是一部满清中叶的手工艺系列丛书啊!
书籍当时的所有者自称金田氏,日本人,据说是以重金购此书于一处王府之中。当听到中国学者说这可能是曹雪芹的作品时,当即紧张起来,在高见先生的周旋之下,终于同意将此书借于几人临摹抄录,限期一月,由他亲自监工。因全书内容实在太多,彩绘图案亦须细细描摹,只抄下了一、二、七、八四册的部分内容,所得不及原书廿分之一。后金田氏回国,《废艺斋文稿》从此遗失。
因为对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兴趣颇深,孔先生作了重点抄录,出于诸多原因,目前仅仅留存了该卷中附录《瓶湖懋斋记盛》的前半篇文字,后半篇则根据他的回忆写成了白话文。
《瓶湖懋斋记盛》一文不仅提到了曹雪芹写整部《废艺斋集稿》的目的(即为残疾而又无助的人介绍用以谋生的手艺),还详细记述了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腊月二十四日曹雪芹在敦敏的槐园里同董邦达、过子和、端隽、于叔度等人的聚会。
聚会的起因是敦敏的一个亲戚从福建回北京,带来许多字画。他把其中署名李龙眠的《如意平安图》,署名商祚的《秋葵彩蝶图》等送给了敦敏。敦敏为了鉴别这些画的真伪,请来了曹雪芹和董邦达鉴别。董邦达为当时画坛主持风雅之人物,历任户、工、吏诸部尚书,乾隆二十七年迁左都御史,与曹雪芹颇为熟识。
曹雪芹在鉴定时指出《秋葵彩蝶图》是一幅“足资珍藏”的著色工笔花鸟绢画精品,为明代画家商祚所绘;《如意平安图》为元人仿北宋李龙眠的赝品。由于《废艺斋集稿》仅能在国内找到二卷本附录《瓶湖懋斋记盛》的半篇抄录文字,再加上孔老口述,并无其他佐证,因此,《废艺斋集稿》的真伪大争论,在几十年间成为红学界的一桩公案。
《废艺斋集稿》是否确有其书,作者是否真是曹雪芹?红学专家开始寻找《瓶湖懋斋记盛》中提到的曾被曹雪芹亲自鉴定过的两幅古画。曹雪芹研究会会长胡德平、海淀区文物管理所研究员严宽等红学专家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
《秋葵彩蝶图》即为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的《秋葵图》,已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名画集》收录;
曹雪芹鉴定的另一幅仿李龙眠的《如意平安图》,现已更名为《元人如意平安图》,被收录在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宋元明清名画图录·花鸟卷》中。
通过查阅大量的明清史资料,红学专家发现这两幅画的特征和曹雪芹在《瓶湖懋斋记盛》对它们的描述一一对应,并考证出这两幅古画被曹雪芹鉴定后,进入皇宫,为乾隆皇帝收藏。
这一新发现于今天公布,并得到李希凡、刘梦溪、丁维中、周思源、郭福祥、刘世德等红学专家的认同。孔祥泽老人告诉记者:“我提供的抄录因为没有佐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没有办法被大家采信;现在,文中提到的古画被发现了,曹雪芹著述《废艺斋集稿》的说法终于得到普遍认可。这总算是了了我对曹先生的一份崇敬之意。”
一场大梦啊!
元人如意平安图
明商祚秋葵图轴
曹雪芹一生潦倒,一定不会知道在他身后还有着这么多聒噪争议的后事——不过,又何必提?相信真正喜欢《红楼梦》的人读到那些纷扰的争议只是不胜其烦。说到底《红楼梦》只是一部书,欣赏之,热爱之固无可厚非,辩驳过度只会叫人无所适从了。我们还是来看些与他有关的图片吧。
曹雪芹纪念馆,据说是曹氏故居。大门依然煊赫,只是王谢堂前燕,已不知飞去谁家。
下图,北京西山曹雪芹故居。
好苍凉的一个去处,还是愿意相信他最终驻足此处。那参天的古槐,班驳的泥墙,幽深而拙陋的院落……岁月中凝成传奇。
记得小时侯看俞小凡的《婉君》,不经意间见到鸣谢名单上打着“北京曹雪芹故居”七个字,至今不忘。现在想来,应该是婉君和嫣红搬出舅妈家后的寓所,嫣红还在那里生了个儿子。琼瑶阿姨为自己的民国大戏选景都还不错的,剧中的周家好象住的是恭王府了。《青青河边草》更厉害,苏杭园林几乎一网打尽。
这就是传说中的曹雪芹先生的塑像了,该像片是在1977年由一个北京协和医院退休大夫黄震泰送绘舒成勋的,又由舒转告给吴恩裕。吴专访了黄大夫,也得了一张曹雪芹彩塑的照片。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张。
据说塑像原件大不满二尺,底部标有“辛巳年制”的小字。原塑像曾藏朱光沐家,朱是张学良的属下,后由黄大夫的儿子在美国获得此塑像。他拍了正面、左侧、右侧三张彩色的照片,寄回国内。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张是77年翻拍的,所以是黑白的。
塑像的作者是乾隆时北京西郊的泥塑艺人,他们有兄弟二人,名字叫关德荣和关德诚。由于手艺好,当时就有“泥人德”的称号。但曹雪芹的塑像是出于他们俩谁的手,便不得而知了。辛巳,当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这尊塑像距今己有246年了。
据中国历史博物馆美术部的曹肇基先生说,中国泥塑艺术远在清朝以前就有塑得与本人极肖的高手了。
这是曹雪芹的彩塑照片,据专家考证,估计与曹雪芹本人的面貌是相差不多的。
这是2003年播出的电视剧《曹雪芹》中的曹公形象,由台湾演员庹宗华饰演曹雪芹。庹宗华也算老帅哥了,《小毕的故事》里他还青涩不已,《苍天有泪》就迷倒了一大批小姑娘。个人觉得他的气质还是可以的,特别是下图中的眼神把握还不错。但这件改良版的琵琶襟(实在只能说是勉强可称)大褂就不敢恭维了,电视剧粗糙的剧本更是叫人不忍卒睹……
剧照之一,应该可以看作宝玉挨打的清装版——周汝昌老先生着迷于清装红楼,多次见他夸奖清装之美妙。我现在每天睡觉前都要小小祈祷一下:千万不要让善拍清宫戏的胡玫导演也选清装啊,我相信她对自己的评价——一个勇于接受挑战的女人——所以一定要挑战自己啊,您已经有那么多的清装代表作了,不要再用在《红楼梦》上啊……
不是说清装不好看,实在是无法想象所有男演员头亮半瓢,姑娘们头梳大拉翅,脚蹬花盆底的样子啊!
楼主表示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我们马上就能看到半瓢头宝玉跟花盆底颦儿谈情说爱的样子了——大家看了尤小刚《大清宝典》的预告片了吗?刘心武版探轶红楼梦哟!
来感受一下这奇葩的角色设定……
再说《曹雪芹》这部剧,楼主觉得还是很值得一看的。电视剧只有三十集,有些情节来不及展开,少了些解释,也添了不少戏说的成分,但整体立意很好,尤其是后半部分至结尾,庹宗华的演绎十分让人信服。
片尾曲叫《一梦到红楼》:
时光如水不停留,少年也白头
天地之间空悠悠,知音最难求
白茫茫大地上,还有谁在走
风吹的泪水落心头不再流
难分难舍难开口,就象月亮的等候
满天雪花飘在眉头,旧梦依稀人依旧
难分难舍难开口,转眼随风飘走
就让我绝尘而去,什么都不带走
一梦到红楼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A3NjY3ODA=.html】
接讨论服饰那段……下面有一张图,大家注意看好紫鹃姐姐的脚,标准的绣花鞋。紫鹃身上穿的是淡玫瑰紫长袄、棉夹裤,外罩深紫比甲,是府中丫头常穿的衣物。大家可以在看的时候留心一下,凡的穿了袄裤的丫头们,每人必有一双与自身衣服相配色的绣鞋,无一例外。
还有当年出版的各种画册和明信片!好东西要留到最后发(奸笑)
对了,王导上周去央视啦,录了期节目:131213科教频道《读书》,王扶林品红楼,还谈了一点三国演义
【http://tv.cntv.cn/video/C14129/532d405df3274f0ca115cae837592506】
今年82了!王导表示你看得出我今天……没擦粉吗?
宝二爷可真成宝二叔了。二爷表示一想起当年被老爹打还是会下意识觉得疼,那可是妥妥的板板到肉啊 ̄へ ̄
当年的宝二爷现在的宝二叔去了,当年叫宝二爷为宝二叔的那位也去了。
芸哥儿,你变得这么高大上你家平姑娘知道吗?
还是看当年的芸哥吧。又是没见过的剧照……
跑太远了……扯回来。
《集稿》是曹雪芹晚年专门为残疾人撰写的一部手工艺著作,写作的缘起是作者帮助他的残疾人朋友于叔度以风筝技艺实现了自养,这样的事实启发了作者从风筝谱的写作开始,进而逐步扩充为全书。
但《集稿》绝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工艺技术书。首先,《集稿》写作的动机是人道主义救助,目的在于教会穷人和残疾人一种谋生的手段,“使其有以自养之道”(《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以免“转乎沟壑”的命运。这样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与《红楼梦》的思想完全一致,更符合作者晚年世界观和思想感情的变化。《考工志》董邦达序说:“尝闻教民养生之道,不论大术小术,均传盛德,因其旨在济世也。扶伤救死之行,不论有心无心,悉具阴功,以其志在活人也。曹子雪芹悯废疾无告之穷民,不忍坐视转乎沟壑之中,谋之以技艺自养之道,厥功之伟,曷可计量也哉!”
其次,《集稿》是作者晚年理想社会的实践和探索。他是希望以工艺技术为手段,通过财富的积累,逐步达到一个“人人有以自养”的小生产者的理想社会,从而进一步实现社会平等。《考工志·比翼燕歌诀》:“比翼双燕子,同命相依依。……相期白首约,互证丹心誓。……引领瞩暇观,襟怀犹坦适。……为筑双栖室,撷取连理枝。……卜居武陵溪,仙源糜赋役。……偕隐岂邀名,澹泊实素志。……锦衣纨绔者,尽是轻薄儿。耻与侪辈伍,联袂去云霓”。它是作者乌托邦式理想社会的设计蓝图,是作者在彻底否定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社会制度和伦理纲常之后,给出的一条社会出路。在十八世纪的中国,在回光返照式的“乾隆盛世”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它的提出是一种非常超前的意识。
此外,《集稿》的内容涉及有清一代工艺技术和美术的诸多门类,其中有作者自创,也有集前人所成。而《考工志》残存自序和他序包含的丰富内容更是研究作者晚年生活创作及思想的重要资料。因此,《集稿》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思想价值、科学技术价值、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伟大著作。茅盾曾经这样评价《集稿》:“浩气真才耀晚年,曹侯身世展新篇。自称废艺非谦逊,鄙薄时文空纤妍。莫怪爱憎今胜昔,只缘顿悟后胜前。懋斋记盛虽残缺(注:《记盛》为《考工志》敦敏序),已证人生观变迁”。此外,《集稿》的文字非常优美,那样大俗大雅的笔法,只有曹雪芹那样的大文豪之笔力能及。
——对《废艺斋集稿》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初步评价 朱冰
《曹雪芹风筝艺术》里的图样
再贴几张图。这个送饭的效果想想应该挺漂亮的,但是花瓣什么的可以考虑,纸屑就不要装了……
这样的风筝谁舍得放走啊!
还有师傅和二师兄的,这个造型真的……HHP
经典款燕子风筝,四朵黄蝴蝶是亮点
燕子和羊搭配在一起有什么说法吗?
软翅风筝,想起三姑娘那一个软翅子大凤凰
顺便找出放风筝那一节回味一下:
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个美人风筝来。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拨籰子的。宝钗等都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那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钗笑道:“果然。”因回头向翠墨笑道:“你把你们的拿来也放放。”翠墨笑嘻嘻的果然也取去了。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我的那个大鱼取来。”小丫头子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姑娘昨儿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宝玉道:“也罢。再把那个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说道:“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命叫放起来。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翠墨带着几个小丫头子们在那边山坡上已放了起来。宝琴也命人将自己的一个大红蝙蝠也取来。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独有宝玉的美人放不起去。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急的宝玉头上出汗,众人又笑。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顶线就好了。”宝玉一面使人拿去打顶线,一面又取一个来放。大家都仰面而看,天上这几个风筝都起在半空中去了。
不知这可是赖大娘送了来,又被晴雯放走的那个大鱼?
宝二爷又想那个螃蟹的,谁知被花大奶奶送给了贾环:
最后还是林大娘投其所好送了个美人……但是楼主只找到这个。不知宝二爷可愿意放一遭这芝麻官?哈哈,怕是看见这乌纱帽就头疼吧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众人皆笑说:“且别剪你的,看他倒象要来绞的样儿。”说着,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众人笑道:“这一个也来绞了。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倒有趣呢。”说着,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
很想知道那带响鞭的风筝是怎么做的,以及看见下面这个也很纳闷:真能飞起来么……
不知道为什么看见这只风筝就想起三姑娘作的灯谜: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最后来看电视剧,第十集中有一组表现群芳大观园生活的镜头,里面有两个放风筝的画面,是三姑娘和四姑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