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1, 2021

最忆是京华 - 紫竹院

古都北京,我曾经生活了近30年的故乡。在那里留下了欢乐的童年,美好的青春,也同样收获了甜蜜的爱情,幸福的家。如今,不知不觉间远离故土已经20年。虽然经常回去探亲,但每一次回去还是惊诧于那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忆中那古色古香的京城已经慢慢的失去了文化的底蕴,景色依旧,却不再是我熟悉的故乡。

如今的北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网络的飞速发达几乎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记得出国之前城中的四环还没有完工,地铁也只有一号线和环线。而现在不但五环六环已经贯通,就连全长上千公里的七环都已经开工了。想当初地铁线路只有一横一环,而20年后的今天那十多条线路已经密如蛛网一般。北京发展的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人惊叹,也的确值得称赞。

不得不承认城市的飞速发展给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便利,网购,微商,快递,支付宝,生活中的一切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搞定。每一次回乡,都感觉自己从穿着到思想,从内到外都是那般落伍。

二十年来十余次重返京城,不论是故地重游,还是奇景初见,最深的感受竟然是古都韵味的流失。京城的美,也许只能在曾经的记忆中一一寻来



紫竹院

紫竹院是离我家最近的公园。虽然这只是一个建国后兴建的公园,几乎无半点古迹可寻,但那里的一山一水都是我生活与成长的见证。孩提时期,靠近南门的那个儿童游乐场最是令我魂牵梦萦。滑梯,摇船,跷跷板,还有那一坐上去就不想下来的秋千。隆冬时节,冰封的湖面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父亲用木板角铁给我做了一个简易冰车,坐在上面可以自己杵着在冰上滑行,父亲有时还会骑着自行车拉着坐在冰车上的我一路飞驰,那肆无忌惮的欢乐笑声至今还犹在耳畔。无论春夏秋冬,这小小的公园承载着数不清的童年欢乐。


儿时的我在公园的儿童游乐场坐滑梯



在北京生活了近30年,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再到大学,甚至到工作,我的生活范围竟然没有离开过海淀区。尤其是学生时代,学校基本都在离家5km之内,因此课余饭后的许多闲暇时光与这座离家最近的公园密不可分。春夏游园荡舟,冬日溜冰打雪仗,园中的四时美景也随之深藏心间。

紫竹院,顾名思义,这是一处以竹为景的山水园林。虽然是完全人工规划的现代园林,但模山范水还是力求自然。园中河道蜿蜒,荷塘幽静;缀石嶙峋,轩馆错落,修竹花木巧布期间。公园处处以竹造景,据说遍植50多个品种几十万杆翠竹,这在干旱少雨的京城实属不易。春日湖畔细柳如烟,夏日湖中荷叶田田,冬日里更是松竹傲雪,一年四季,景色宜人。

竹林小径


在京城众多的园林中,紫竹院只是个不起眼的街心花园,称不上名胜,也算不得古迹,但与我而言却是最浪漫温馨的所在。机缘巧合,Guanwei和我相识于此,在那个薄阴欲雪的冬日。还记得第一次见面,我们沿长河迤逦而行,一路伴着纤桥曲径,竹影婆娑。我们天南地北的聊得十分投缘,完全不像是刚刚认识的陌生人。之后在这里的无数次约会,不论是清风晓雾的晨曦,还是月上柳梢的黄昏,修竹万竿的园中清幽宁静,沿着竹林小径信步游来,无花无雪又有何妨。

冬日雪后的清寂


暮春,长河烟柳

还记得小时候去紫竹院都是走高大阔敞的西南门,穿过几道游廊就可见碧湖荡漾,进门右拐不远就是儿童游乐场。而后来与
Guanwei约会,由于公司的班车在魏公村停靠,因此每次都是从位于白颐路的东门入园。如果是平日下班之后,我们会约在车站附近见面,而后一起去吃个快餐,比如香妃烤鸡,或者是加州牛肉面,然后再去公园散步。若是周末或者假日,我们会合的地方会改在国图门口,或者就在东门外。那时的白颐路还没有改造拓宽,道路两旁是伟岸挺拔的参天白杨,硕大的树冠遮天蔽日,任何时候在这样的林荫大道上骑车漫步都不失为一种享受。

从东门进入园中,我们一般会沿小路来到荷花渡,盛夏时节小小的池塘中莲叶田田,莲花隽秀,游人还可乘舟荡漾其间。顺着左侧的小路沿湖缓行就到了池塘北面,继续向前就是依山傍水,竹林掩映的茶社,澄碧山房。我们往往从这里右转,跨过柳丝低垂的梅桥登上青莲岛。避开大湖边上喧闹的游船码头,山坡上的揽翠亭以及荷塘边的八宜轩是我们时常光顾的地方。与青莲岛相连的是明月岛,临湖的水榭是近水赏月的好地方,不过后来改建了餐厅,便少了许多情致。反倒是石径盘纡,竹林深处的待月轩更和吾意。尤其是那丛筱垂翠的游廊上藤萝蔓卷,春夏时节,房前的山坡上桃花簇簇,紫薇缤纷,每每在廊下小坐都乐而忘返。

桃红柳绿的明媚春日



荷塘行舟

八宜轩,前临一鉴荷塘,背依万竿修竹,四时八节,景色宜人

隔水相望可见山顶的揽翠亭和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楼

连接青莲明月两个小岛的小桥被称为虹桥。桥北边的荷塘中有一个湖心小岛,那便是当年轰动京城的大雁岛。还清楚的记得那是在97年的春天,一对灰雁来到湖心岛上安家产卵。据报道这对灰雁已经连续4年来到这里做窝,无奈前几次鸟蛋都相继被偷盗,因此大雁每年都是伤心而去。那一年以林业大学的学生为主的上百名志愿者在湖边安营扎寨,对灰雁的家进行了为期28天的日夜守护,终于使得小雁平安孵出。这一爱心护鸟行动在当时的北京轰动全城,各大报纸都多次跟踪报导,北京电视台也作了专访,在某天的早间新闻中还采访了当时正在园中遛弯的父亲母亲。

虽然灰雁夫妇在如此大张旗鼓的护鸟活动之后再也没有回到湖心小岛安家,但由此唤醒了全民对动物的保护意识,毕竟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美好。如今的湖心岛已经成了水禽水鸟们的家园,绿头鸭,鸳鸯等很多鸟儿在园中更是随处可见。

进得园来,无论在哪里东游西逛,最终停留的地方总是筠石苑。筠石苑是八十年代后期新建的园中园,原本还要额外收取门票,因此游人不多,环境更是清幽可人。园中仿江南园林的布局,多以竹石造景,山环水绕,别有洞天。最爱黄昏时分的筠石苑,此时游人散尽,四周柳丝悠垂,竹影摇曳。斑竹麓的幽篁拂面,曲径通幽,友贤山馆的小桥流水,飞檐漏窗。无论是携手散步,或是在轩馆小坐,彼此之间的会心一笑便胜过无数海誓山盟。

筠石苑,江南竹韵


筠石苑竹石小景

竹字石雕

友贤山馆的春与秋


喜爱紫竹院,并不是单单因为离家最近,更主要的是园中那份地处闹市中难得的清静。清晨时分在园中晨练的人也不少,跑步,做操,大多数则是伴着舒缓的音乐打太极拳,或者舞太极剑,偶尔还有踢毽子,抖箜竹的身影。晨光中的湖水一平如镜,倒映着岸边的依依垂柳,水榭亭台,而那遍植园中的翠竹更令园中添了几分雅致。



竹,经冬不凋,宁折不弯,与梅花和松柏并称为岁寒三友,亦与梅兰菊合称为四君子,自古就被赋予清雅淡泊之名。东坡居士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更是点明文人雅士对于竹的推崇。曾经的紫竹院颇有隐士风范,这里几乎没有脚步匆匆的旅游者,游人都是以附近的居民和学生居多,尤其是国家图书馆与她比邻而建,令竹溪之畔也仿佛多了些翰墨书香。

箫声醉月

待月轩游廊上的紫藤


初春时节的山花烂漫

色彩斑斓的金秋时节

每次回北京探亲,紫竹院是我的必游之地。虽然松竹依旧,但早已失去了昔日的清幽宁静。公园已经不再收费,一片片住宅区的高楼在周围拔地而起,周边的公路也拓宽了好几倍。不知从何时起,清晨时分舞剑太极的晨练变成了歌声嘹亮的合唱团,还有各式各样的舞蹈团,交谊舞,民族舞,还有广场舞,时间也从黎明一直持续到午后。不论何时进入园中,到处都是唱歌跳舞的人群,鼓乐嘈杂,喧嚣之声不绝于耳,整个公园里几乎再也找不到一处清静的角落,就连偏居一隅的绿云轩中往往也有练习某种乐器的初学者,正荒腔走板的吹着听不出旋律的曲子。

或许只有在灯火阑珊,夜静更深之时才能够找回记忆中那个幽静恬淡的紫竹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